搜尋

真正的修行就是要認識自己

八月 3, 2022

“拋卻自家無盡藏,沿門托缽效貧兒”

王陽明曾寫過一句:”拋卻自家無盡藏,沿門托缽效貧兒。”

意思是:拋棄了自家用之不盡、取之不盡的寶藏,像乞丐那樣挨門挨戶的乞討,這是一種非常可憐的迷失的狀態。他的本意是強調人的良知是內在的,不假外求的。一味外求,只會令人失卻自己的本心,亦難以心安。一個人若總是一味地外求(自己所沒有的),而無暇內顧和歸回(自己已經有的),就會活得像個乞丐,惶惶不可終日,享受不到真正的安息。

這個自家無盡藏,就是我們的本心。

“識得本心,才能開悟”

《傳習錄》上記載,一朋友問王陽明:“讀書不記得如何?”

王陽明說:“只要曉得,如何要記得?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,只要明得自家本體。若徒要記得,便不曉得;若徒要曉得,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。”

王陽明王陽明說“曉得”是第一義,“記得”的第二義,二者有境界高下之分。因為記得只是你記住了書中的話,曉得則是你從自心中發現了書中的那些道理,這就是讀書以發明本心。王陽明的回答是:“只要理解了就行,為什麼非要記住?其實,理解已是次要的了,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體光明。如果只是求記住,就不能理解;如果只是求理解,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了。”

王陽明認為,讀書的目的是發現自家心體。如果我們讀書,不能觸動我們的內心,不能在我們內心發現、昌明良知,不能讓我本尋找到自己的本心,那麼我們將什麼也得不到。

只有當學到只存一心,各種知識已徹底融會貫通,有的只是心靈的本能活動,在這種情況下,大腦最深層的功能和奧秘才會得以發現,靈感也會源源不斷地激發出來,這就是所謂的自身本體顯現了。

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“本心”,這一本心實際上也就是我們生命的本原或本質。我們之所以具有各種各樣的生命活動,不僅能夠視聽言動,而且能夠分辨善惡、能夠感知外物,能夠就事物之間的關係進行判斷、推理,根本原因即在於我們具有這樣一個“本心”,如果沒有這一“本心”,那麼我們的全部生命活動就都是不可能的了。

王陽明在一封家書中說:夫惡念者,習氣也;善念者,本性也。人的惡行惡念,都是後天的習氣。也就是說,惡總是在人的生長中所養成的、被薰染的。而善念,則是存在於每個人心中的,是本性。

人之所以作惡,並非是因為泯滅天良,並非是因為沒有善根,而是因為後天養成、薰染的惡習遮蔽了人的本性。根據王陽明的心學,世界上沒有十惡不赦的人,只要照見自己的本心,善念必然驅逐惡習,正如太陽驅逐霧氣一樣。

人修行的過程,就是不斷致良知的過程,也就是發明本心的過程。因此,修行不是外求,不是獲得財富、地位,甚至不是獲得知識,而是要不斷除掉遮蔽良心和本心的惡習和障礙物,完完全全發現自我的本心。

(8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按個讚吧!

x